游客
题文

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柏林,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交大臣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密令:2月初我们将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我们将在下列基础上与墨西哥结成同盟:我们将一起发动战争并一起走向和平……相信墨西哥一直想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的领土……绝不容情的潜水艇战争将迫使美国在几个月内投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于1917年卷入战争的原因。
材料二:在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与英国采取一致步骤,用斡旋的方式促成中日两国关于山东纠纷的解决。……
在华盛顿会议中,日本与中国的代表会同英国与美国的观察者曾考虑这个问题。这些直接谈判的结果,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签订一个条约。规定山东的全部主权交还给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银行家借款赎回,借款为期十五年,……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山东问题最后得以解决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的“空缺”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美国政府请求日本政府实践其业已声明关于门户开放及不干涉美霸权利之保证,采取迅速有效措施:
(一)停止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强制施行的有歧视性的外汇管制与他种措施。这种措施之施行,直接或间接地歧视了美国贸易和企业;
(二)停止任何剥夺美国人民在华从事任何合法贸易或工业之权利的独占或优先制度,……[
(三)停止在华的日本当局对于美国财产及他种权利的干扰,……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1938年l0月6日)
(4)根据材料四回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特点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洲和远东(亚太地区)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
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为什么说是“悲惨的失败了”?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这一时期还确立哪些主要政治制度?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说:“子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念熟,筹之有素,而后定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军法,以革命军担任打破满清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败……第二为过渡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约法,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日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日监察院。宪法制定之后,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宪政,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
请回答:
(1)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指出其积极意义。
(2)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指出每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材料看,孙中山如何“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2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3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4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5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6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据材料3、4和所学知识,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5,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5)据材料6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