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做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         图二1983年重庆开始    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              经济试点的报道         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
(亿)
上网用户总教
(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7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
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在这之前,约瑟夫·斯大林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尽管共产党和纳粹党存在很深的意识形态分歧,斯大林仍寻求与纳粹政权的和解,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6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人、服装商和所有对这个国家主要制造商心存希望的人:
……羊毛粗疏机的使用扩大到利兹西南部约17英里的范围内,数量不小于170台。……4个工人在每台机器上工作12小时,夜以继日,即可取代8名工人工作一整天;因此,保守估计,每使用1台羊毛粗疏机,就有12名工人下岗;可以假设的是,其他厂区的所有机器数量,几乎等于西南部机器的数量,整整4000名工人因此而不得不另谋生计,如果未得到及时救助,则必须前往教区求助。只要每一个失业家庭有1个男孩做学徒,那么8000名工人将无法维持生计。
因此我们希望,人情可以促使那些有权的人去阻止使用这些机器,并尽己所能劝阻对人类非常不利的趋势。
但是这并非事情的全部,布匹所遭受的损害如此巨大,本应正面起绒,却没有起绒,而是羊毛脱落,最终布匹变得很薄。
此类弊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希望明智的人类,即那些不因利益而报以偏见的人们,一定得看到这一糟糕透顶的趋势,其结果必是人口减少,届时贸易低迷,而地产利益不会让你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最后消失殆尽。…… 由约瑟夫·合浦华斯,托马斯·罗布雷等代表成千上万的工人共同签署。
——《工人请愿书(1786)》,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晚期英国的主要社会问题。(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人请愿书》。(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