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 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沦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哲学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点?并列举材料二的观点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1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 B(1)(4) C(2)(3) D(1)(2)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