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简略表示。据此回答:
脱分化 再分化
①——→ ②—---- →③————→④
(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能被培养成为④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①相比分化程度__________全能性________。
(3)若想制作人工种子,应选用(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__。
(4)若①是花药,则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对其使用_____________处理。可获得_____________正常植株。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利用此项技术,治疗烫伤、割伤药物,紫草素培养将进行到(填编号)_______。
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时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处理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右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所固定的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乙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3)甲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
(5)在农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
(一)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瓶号 |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 |
3 |
11 |
25 |
(1)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是说明________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3)________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4)3号锥形瓶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能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第4号锥形瓶,第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号锥形瓶作对照。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3)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两个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
(4)猫头鹰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______________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草________ kg。
(5)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________联系。
(6)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
(7)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
(8)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