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跌倒 |
C.且尔言过矣过:责备 |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 |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虎兕出于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
以下几句话,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乃见其所欲画者 |
C.叶叶而累之 | D.而临事忽焉丧之 |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
请解释下列虚词“何”的用法和含义。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请解释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含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骊山北构而西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