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 B.东方的借鉴学习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封建主阶级衰落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吸收世界文明 | C.发展近代交通 | D.主张机器生产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之前,没有人曾认真地考虑过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方面进行一场根本革命,没有人提出过农民大众可以转变成有文化、有财产、政治上积极的公民这样的见解。”材料中的“”应为()
A.康有为 | B.孙中山 | C.毛泽东 | D.邓小平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他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纪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据此,康有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是()
A.恢复传统价值观 | B.引进西方价值观 | C.实行专制政体 | D.实行民主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