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阳夏人。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往华严寺,请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贞于江陵陷没。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
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王尝闻左右说贞每独处必昼夜涕泣,因私使访问,知贞母年老,远在江南,乃谓贞曰:“寡人若出居蕃,当遣侍读还家供养。”后数年,王果出,因辞见,面奏曰:“谢贞至孝而母老,臣愿放还。”帝奇王仁爱而遣之。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雅:向来。
B.尝因宴席问确曰因:趁着。
C.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夺:改变。
D.信哉,孝门有孝子信:相信。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谢贞“至孝”的一组是
①祖母不食,贞亦不食              ②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③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④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⑤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⑥每独处必昼夜涕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自幼聪敏。八岁时,他曾经作了一首《春日闲居》诗,他的才华得到堂舅、尚书王筠的赞赏;十三岁时,他就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
B.谢贞性格淳厚,有孝性。14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谢贞悲伤过度,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就去华严寺请禅师开导谢贞,谢贞这才勉强进食。
C.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诏令还府,但他由于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去任职。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看见他形容憔悴,不觉泪流不止。
D.谢贞任赵王侍读时,赵王听说他独自一人时经常昼夜哭泣,私下打听得知谢贞母亲年老,远在江南。赵王深受感动,在他出宫到藩国居住时,就让谢贞返回了江南。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2)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边际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D.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然此可为智者道重为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曼辞以自饰
D.以通其狂惑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默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史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群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以郎事孝文帝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乃先请,为儿所卖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将下面《史记》课文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2分)
(1)廉颇为赵将伐齐,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4分)(《廉颇与蔺相如》)
(2)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晁错》)
(3)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赵氏孤儿》)
(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3分)(《管鲍之交》)
(5)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3分)(《井陉之战》)
(6)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垓下之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B.肃宗为太子,知章宾客迁:迁就
C.人皆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贺公两命之荣,足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居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郑人盟
D.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让单于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C.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译文:                                     
⑵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译文:                                      
⑶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悒悒:闷闷不乐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坐:使……获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学者溺于所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③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
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巢谷传(节选)
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畜弓箭,习骑射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友: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习:学习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诵:诵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译文: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4分)
译文: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