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培养过程的顺序及诱导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①细胞的全能性     ②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③根,芽
④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和乙烯     ⑥愈伤组织
⑦再分化       ⑧脱分化        ⑨植物体
| A.①②⑧⑥⑦③⑨和④ | B.①②⑦⑥⑧③⑨和⑤ | 
| C.①⑥②⑨⑧③⑦和⑤ | D.①②⑨⑧⑥⑦③和④ | 
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③,B---②,C---①。
  B.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①。
  C.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D.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N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 与Nt+1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 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 C.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 
|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 
|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 
|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 
| D.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往往用标志重捕法 | 
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未被侵入时期 | 
   轻微入侵时期 | 
   重度入侵时期 | 
  ||
| 植物种类(种) | 
   150 | 
   121 | 
   69 | 
  |
| 碳储量 (吨/公顷)  | 
   植被 | 
   56.2 | 
   50.9 | 
   43.5 | 
  
| 凋落物 | 
   2.0 | 
   3.5 | 
   5.4 | 
  |
| 土壤 | 
   161.9 | 
   143.2 | 
   117.7 | 
  
A.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C.菟丝子虽属于植物,但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
  D.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
  ①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③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④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 A.一项 | B.两项 | C.三项 | D.四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