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04年10月23日17时56分左右发生里氏6.8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21人死亡,2000人受伤,591栋住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2005年10月8日8时52分,一场里氏7.6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南亚次大陆的城市和村庄,造成8万多人死亡,25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的震中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东约95公里,震源距地表约10公里。据此回答:关于此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材料中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 B.人口密度不同 |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 D.太阳高度不同 |
在此次地震中不易受损害的人群是:
A.妇女、老人 | B.青少年、儿童 | C.残障人 | D.青壮年男性 |
2005年南亚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成为南亚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主要自然原因是:
A.震中位于人口稠密区 | B.震源浅 | C.震源深 | D.发生在晚上无法躲避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C.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 B.黄赤交角的变化 |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 B.河流汛期延长 |
C.海平面下降 | D.作物带面积扩大 |
图甲为我国某农村聚落M所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OP实际水平距离为425米.图乙为沿PQ一线所做地质剖面示意图。M聚落分布于两边山脊对称的宽谷中, 当一年中M聚落房屋的正午日影最长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与甲坡坡度相等,且该日M聚落的日照时间从北京时间8:10至17:5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 各题。(已知:tan30°=0.58 tan35°=0.7 tan40°=0.84)该地的纬度约是
A.21°N B.31°N C.41°N D.51°N
小题2:下列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地形为背斜山 B.乙处草坡因地处背风坡,降水少
C.图乙森林为常绿阔叶林 D.M聚落居民发现,该日昼长夜短
读下图“某岛国地理环境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该国地形形成中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与沉积作用 | B.流水作用与沉积作用 |
C.冰川侵蚀与沉积作用 | D.海浪侵蚀与沉积作用 |
该国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亚热带纬度范围界线低于其他国家 |
B.同种植物在各地开花日期大体相同 |
C.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
D.一年四季降水量总是东岸大于西岸 |
2015年2月25日,阿根廷同意中国在其南部的内乌肯省建立卫星跟踪站。读图,在内乌肯进行卫星跟踪的主要优势是
A.大气稀薄,晴天多 | B.极夜期长,便于观测 |
C.纬度高,气温低 | D.海拔高,离卫星近 |
读下图“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下列问题: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A.3个 | B.4个 | C.5个 | D.6个 |
不在剖面图上的洋流是
A.东澳大利亚暖流 | B.秘鲁寒流 |
C.加那利寒流 | D.巴西暖流 |
图中①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富 |
B.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暖流影响 |
C.受台风影响,降水丰富 |
D.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