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文明成就辉煌,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分析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9(组合)出自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该组图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基本特征?
(2)图10、11、12均出自《天工开物》,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的部分面貌。
① 依照示例,指出图11、图12所表示的手工业部门:
示例:图10──纺织业
图11: ;图12: 。
② 图10所示的花机(花楼机),专门织造 。
A.棉织品 | B.毛织品 | C.麻织品 | D.丝织品 |
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图13描绘了明朝杭州北关地区“夜市”的繁华。追溯历史,杭州早在 (朝代)就有了夜市。
(4)北京的街巷,如米市大街、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又如油坊胡同、石作胡同、酱坊胡同等,这些街巷名大多在明清时期就有了。
结合图13和上述北京街巷名所透露的历史信息,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请回答:(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的“全球化”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古希腊时期的剧院遗址
材料三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四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五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 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5)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二:(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1955年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二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社会转向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成效如何?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材料一: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为何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
(注:材料一为兰亭序材料二为张旭草书)
材料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被誉为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四大发明。
提示:火药:唐代,人们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材料四:《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1)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以上图分片代表了哪两个时期的书法成就?
(2)根据提示,任选两项发明,简述其在发明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3)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