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寻:不久 |
B.朝臣莫与为比莫:没有人 |
C.拜尚书左仆射拜:拜见 |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杖:拄拐杖 |
B.兼卫尉江淹出奔奔:逃亡 |
C.皆酬太官馔直直:同“值”,价值,价钱 |
D.帝将幸稷宅幸:宠幸,喜爱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稷以刘氏先执此伎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
B.①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②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 |
C.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②稷性明烈,善与人交 |
D.①奉禄皆颁之亲故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显:显达 |
B.欲绳天下,无细大绳:约束 |
C.太后疾不能言,疾:痛恨 |
D.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夺:改变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
(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
C.王必用臣必:如果 |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努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3)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译文:“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