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突破,中日、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表明()
A.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 | B.美国与日本同盟关系破裂 |
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 D.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是指()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
C.防止法西斯势力进攻 |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该公报的内容不包括()
A.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
C.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D.美国将从台湾撤出其武装力量 |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人们对核能的重新认识。20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
A.增强国防实力 | B.对付美苏等国 | C.稳定世界秩序 | D.改变世界格局 |
1960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总结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时,明确提出了“人祸”的问题。他认为“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应是()
A.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导致社会动荡 | B.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指导方针及其实践 |
C.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 | D.中国在外交领域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