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灌溉农业的一大进步 | B.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
C.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 D.确立了以小块土地为特征的小农经济 |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
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的状况,从下表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民国初年 |
1912~1920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 |
-4.59%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 |
8.7% |
抗战期间 |
1937~1945 |
-2.45% |
两党内战 |
1946~1949 |
-0.68% |
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②其中的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③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影响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
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
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
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
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
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D.财富资源的猎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