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
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
| C.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D.确立了“联俄”政策 |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 |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 B. |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
|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 |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 B. |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 C. |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 D. |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 |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B. |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
| C. |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 D. |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 |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 B. |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
| C. |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 D. |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 |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 C. |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 |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