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问题: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于测量者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够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一理论

A.为蒸汽机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B.有力推动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C.极大地加速电影与电视的发明 D.弥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

“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中的美苏)面临了许多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盟国,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寻求摆脱超级大国干涉的小国。”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挑战”意指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B.“小国”泛指崛起中的第三世界国家
C.美国盟国的“挑战”来自欧盟与日本
D.苏联盟国的“挑战”来自东盟与东欧

“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政治上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 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
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 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据此推断,作者认为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 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
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 D.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