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致良知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 A.皇权逐渐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淸。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 B.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 C.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 | D.主张分权,实行众治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