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从小就被教导要吃健康饮食,如低脂或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包括鱼类、花生、豆类和植物油的孩子,在成人后比那些饮食不受限制的人的胆固醇水平低。而低胆固醇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意味着,从小管好孩子的饮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身。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1062名儿童,从7个月起就对他们进行生活习惯和饮食的调查,并对他们的饮食作出指导。大约一半的儿童和其家庭得到研究人员的指导,从吃动物性饱和脂肪转向吃更为健康的不饱和脂肪。而另一半孩子和家庭没有获得特别的饮食指导。在这些儿童长到14岁的少年时比较他们的健康情况。
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哈里·尼尼可斯基博士是这项研究的主持者。幼年时的口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已经得到证实。但良好的健康饮食方式从何时开始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尼尼可斯基从这个研究结果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早形成越好。他们的研究还指出,担心饱和脂肪摄入减少会影响儿童生长和大脑发育是没有根据的。在14岁时,吃饱和脂肪和吃不饱和脂肪的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上没有任何差异。在5岁时,这些儿童的大脑发育也没有任何差别。
指导饮食组孩子的家庭会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从孩子l岁起就开始食用脱脂奶,保持每日摄入胆固醇低于200mg,而且让他们的每日膳食中的总脂肪摄入量只占总热量的30%~35%。到了孩子 7岁时,对家庭指导的重心就转移到孩子身上,直接指导孩子选择食物。每年专业人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监测孩子的饮食。最后,指导组的孩子比对照组孩子具有总脂肪低、低饱和脂肪和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尽管受到饮食指导的孩子比未受指导的孩子成长后血液中胆固醇较低,但只在男孩中有统计学意义,在女孩子中却不具有。男孩的胆固醇差异约为5%,而女孩的胆固醇差异则依据年龄的不同为2%-4%。男孩的指导组和对照组与女孩指导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激素差异或锻炼习惯有联系。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即使胆固醇有一丁点减少,也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
对大量人群的研究发现,胆固醇即使增高一点点,也会导致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极大增加。40~50岁的人在患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之前一般都不知道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养成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胆固醇增多,成为各种心、脑血管病的诱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卒中等。
早期干预是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人出生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成功地形成一个人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饮食,只要从小养成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就不仅可以在四五十岁心脑血管病高发期之时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惠及生命的后半段,延年益寿。对此,传统的中餐比西长更有健康的优势。而那些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量高的洋快餐,如肯德基、麦肯鸡、汉堡等是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也是从小就要避免孩子们接触的垃圾食品。
(选自《百科知识》)
下列对哈里 尼尼克斯基博士主持的这项研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对象是1065名出生7个月左右的儿童,研究时间是将近14年。
B.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指导组吃不饱和脂肪,对照组吃饱和脂肪。
C.对于指导组,前七年以指导孩子的家长为主,后七年以指导孩子选择饮食为主。
D.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从小就被叫到要吃低脂或不饱和脂肪的孩子,在成人后比那些饮食不受限制的人的胆固醇水平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
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
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然而,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难免会有杂音。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
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删改)
下列对“自媒体”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网民个体,通过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构成的一个个小媒体。
B.自媒体虽然是一个个小而零散的,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能焕发出巨大能量。
C.自媒体不仅会对个人造成精神和名誉的伤害,甚至于造成了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D.自媒体的影响力巨大,谣言的传播者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也应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下列对文中自媒体的“他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发布者外的每一位网民都来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并努力参与质疑、抵制谣言,澄清事实。
B.互联网企业,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把好第一个关卡,抑制谣言的传播。
C.立法机构、司法机关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及时发布信息,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D.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这岸的果实已经采尽,他们打算渡过青鱼河,对岸有一片茂密的透着隐隐红光的山丁子树,挂在枝头的果实仍然可观。
③青鱼河河水流急,深不可测,因而很少有人在夏秋之时到对岸采浆果。一般来说,青鱼河被寒风冻僵了之后,才会有人拉着爬犁从它身上走过,去柳树丛中拾捡干枯的枝每当柴烧。
④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高烧,大病一场。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⑤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一个说撞见蛇了,一个说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小孩子的哭声。另一个嘟囔着倒霉,眼皮被蚊子叮肿了不说,半新的裤子还被树枝划了道口子。可是当他们拿了钱后,谁也不发牢骚了,他们带着喜悦回家。
⑥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⑦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熏的霜,去了大草句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雷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⑨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雪没有停的意思,仍然漫天飘舞着。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又吆喝起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窗前,看着苍茫的大地,一个个目瞪口呆。
⑩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阍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壤嵌。
(节选自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城市商人出高价收购浆果时,正忙于秋收的金井人竟扔下农具,采摘浆果去了。这一事件,可视为以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社会对农耕文明的一种侵蚀。
B.大鲁二鲁这对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崇奉先辈的生存经验,恪守先辈的生活方式,对此,作者给予了应有的批评与否定。
C.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渡河,最终无果而返,这种结局寓示了大多数金井人的共同命运,也暗示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D.全篇流淌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文字如行云流水,构思也颇有特色,悬念勾魂夺魄,情节跌宕起伏。

E.这篇小说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是一篇出色的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
文中⑧⑨⑩段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采浆果这个故事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①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②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③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④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⑤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你如何理解“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中“天使”“禽兽”的含义?

为什么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也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朱清时说。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育部的批准,但在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
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最佳配偶
斯蒂芬·麦克勒[美]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9年了,已经有3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