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 |
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
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 |
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 |
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天边落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天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还引起诗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 |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借助语言的音韵和生动的比喻摹写音乐。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大小弦和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使得弹奏如在耳边。 |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字点出了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无限感慨。月明中的故国如今是怎样的物是人非呀,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紧密联系,亡国之恨,溢于言表。 |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词人好不容易借助酒力忍痛分别,但酒意很快散去,醒来之后,满目凄清。作者实写了“杨柳相挽,晓风相拂,残月冷然”的景象,借景抒情。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被金圣叹赞为“千古妙文”的《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曲词古典优雅,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
B.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在古代历史学家中堪称绝无仅有,选自《史记》的《报任安书》中作出的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突破了前人,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
C.《逍遥游》行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
D.《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典籍,章与章、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
先贤古圣虽已辞世,但后人思念景仰之心,一刻也没有停止,历代留下了许多悼念之作。其中写给孔圣人的一句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足三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
B.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C.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腹存汉鼎三分。 |
D.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官墙。 |
下列是对《论语》中几个句子的理解,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施政者要求下面的人服从自己,首先要考察自己是否值得他人服从,只有自身足够优秀,他人才会愿意服从。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
B.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并非喜欢“恶衣恶食”,是因为“乐道”从而能够“安贫”。嘴里说自己心中充满“道”,却时时以粗衣淡饭为羞耻,这不是典型的伪君子吗? |
C.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怎么能“以德报怨”呢,这不是助长了为恶者的气焰吗?所以对“怨”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至于恩德,是用来回报恩德的。只有这样,才能端正社会风气。 |
D.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这与比。” |
——做个君子应该是不偏不移,不厚不疏,中庸端正。那么,怎样才算是“中庸端正”呢,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看其行为是否合乎“义”。
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读了“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引用诗句,充当反面例子,告诫大家说明事物应准确描绘特点,不能仅用比喻,否则会让人产生疑问。 |
B.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抒发了鲁迅深沉、激越的感情。“不在……就在”表示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两条,非此即彼,从而激励大众起来反抗。 |
C.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将三种激情比作飓风,形象表明它们是自己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和痛苦。 |
D.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
——双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现力,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而且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