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兴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找”“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智能天线开启无线新时代
天线是无线电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就有天线,这是一种小型天线。在大型的无线网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开发了智能天线技术。所谓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适应天线阵列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研究者给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自适应天线阵列起了一个较吸引人的名字: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和自适应空单数和数字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处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零线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与其他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示出巨大潜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是我们现在最关注的移动通信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我国SCDMA系统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的典型范例。作为TD—SCDMA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能够使系统在高速运动的信道环境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智能天线采用独特的技术,利用在信号传播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它可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另外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使通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用于基台的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它可自动测出用户方向,并将波速指向用户,从而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它可提高天线增益,减少信号发射功率,延长电池寿命,减小用户设备的体积。或在不降低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基站的覆盖率。广义地说,智能天线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台的最佳空间匹配通信。
在手机中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电波对人体的影响。此外,由于智能天线可以从用户方向和传播时延获知用户位置,它将是一种不受建筑物阻挡的定位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如导航、紧急救助等。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的急剧增加,个人移动通信的迅速普及,频率已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智能天线技术是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在未来的通信领域内,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技术和趋势,将促使智能天线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选自2007年第2期《百科知识》(上半月刊)
下列关于“智能天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的开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智能天线最初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移动通信等方面。
C.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D.通过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问题。

下列关于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方面应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被淘汰。
B.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中的最主要的关键技术。
C.采用智能天线可以彻底解决因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产生影响的问题。
D.带有智能天线的手机,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性能,降低发射功率,提供导航、紧急救助等新服务。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智能天线开始用于移动通信。
B.用于基台的阵列天线是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天线方向图,从而实现基台和用户间的最佳信息交流。
C.智能天线能把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能独立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D.智能天线将在未来无线网络的布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事实。以前,只知道基因可以
病毒被加进宿主的基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癌基因”。例如有一种能够引起癌变的病毒携带有癌基因,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宿主,在它的基因组中就发现了同那种癌基因完全一样的基因。病毒基因插入宿主基因后与宿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协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的结果(2001年发表)表明,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大约有8%的基因是“病毒的残骸”。关于这些病毒残骸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概是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造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五条堀教授说,“这样一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了近年来对基因组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支持。”
我们的身体内有病毒的残骸,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可怕。然而,这其中也有对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病毒残骸。这样的病毒残骸叫做“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换句话说,它们是那些已经转化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的病毒。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胎盘(连接母亲和胎儿的一种组织)的形成就用到了人体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那种基因本来是用来合成病毒包膜的,也就是制造一种叫做“合胞素”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形成胎盘时,必须要把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于2000年查明,在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产生的合胞素。
下列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的说明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是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的,这种现象发生在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以后。
B.“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指的是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就可以造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
C.是五条堀教授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一现象。
D.如果赤痢菌的毒素没有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那么,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可能就没有毒性。

下列对病毒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一种媒介。
B.原宿主基因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加进”病毒,通过病毒的传播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
C.虽然人类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D.受到携带癌病基因的病毒的感染,正常细胞可能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残骸是指失去了增殖能力的病毒,但它们仍成为宿主基因组中的组成部分。
B.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因而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
C.“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我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
D.“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这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证实。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病毒不具有在不同物种之间交叉感染的性质,那么,生命的进化史就可能改写。
B.胎盘的例子说明,病毒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C.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病毒。
D.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会使人们的生命观完全改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袅娜” 意指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闲话信仰
信仰一般是和崇高相连接的,是理想主义的源头和根本,说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那简直意味着要将其划出文明世界。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各种体验的命题(即通常的理智无法确定其真伪与否)所持的接受和认同的态度。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不过事实上,儒家文化对于各种宗教的态度却是比较宽容的,历史证明,各大宗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或早或晚,都并未产生过其他国家常见的异端之间惨烈的流血事件,但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传播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都”深有感受,为了站住脚跟,它们不惜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向儒家靠拢。佛教中国化的痕迹最为明显,居然提出了儒、释、道殊途同归之类观点,最后禅宗的一支独大更证明了儒家强大的同化力。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为了确保自己对现实生活目标追求的有效性,他们必须信仰一些维护正常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规范,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孟夫子把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归结为“人之四端”——是非、谦让、恻隐、羞恶,这“四端”,用“人皆有之”一句话,把它们划入了先验的范畴,使你无法对之提出任何反命题。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和封建专制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排斥了宗教信仰。
B.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较容易受到蛊惑,其坚定性赶不上高级宗教。
C.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D.中国文化关于道德信仰有很重的分量,实际上成为一种高级宗教,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方面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的理由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
B.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和封建王朝制度互为依托。
C.儒家思想存在一个“超稳定结构”,没有给其他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D.宗教或早或晚传人中国(汉族地区),都并未产生过惨烈的流血事件。
3.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夫子在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前提上提出的“人之四端”,属先验的范畴,对之提不出反命题。
B.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孝”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
C.“孝”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猛烈碰撞所进行的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是巴尔干地区动荡的根源。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进入中国的宗教对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都深有感受,往往在内容和形式上向儒家靠拢。
B.西方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排在上一代之前,这是和动物的本能一致的,不如中国的“孝道”。
C.道德信仰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和蛊惑,它的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
D.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看不到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的令人厌恶的现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 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 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 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不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拟用的费用将在25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元素),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物质)。
B.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C.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D.由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发射的探月仪器目前已进入对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的初步探测阶段。

不是“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原因的一项是( )

A.月球上氦—3的储量可观,并且安全环保。
B.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
C.氦—3的能源偿还比比较高。
D.从月壤中提取的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所以人类开发氦—3是唯一的出路。
B.我国嫦娥一号发射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已成为利用氦—3的最早国家之一。
C.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人们把研究氦—3的目光全集中到月球上。
D.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