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映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人民生活的剧本准备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 A.坐汽车上班 | B.乘飞机旅游 | C.打电话聊天 | D.在电灯下看书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 B.辛亥革命后 |
| C.新文化运动后 | D.五四运动后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 A.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
|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
|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