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中国大地上最惨烈的事件就是“非典”侵袭、肆虐着人体的健康,夺取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医院人满为患,“非典”与“发热”、“疑似”混杂在一起,让医生难以区分。我国科学工作者日夜奋战,利用基因工程迅速研制出“非典”诊断盒。其作用机理是
A.治疗“非典”利用的是抗原—抗体反应 |
B.诊断“非典”利用的是DNA分子杂交原理 |
C.诊断“非典”利用的是抗原—抗体反应 |
D.治疗“非典”利用的是DNA分子杂交原理 |
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
用一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浸润),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②点位于两电极之问的正中心,在①、②、③三点分别给予适宜的刺激,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刺激①处,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B.刺激②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
C.刺激③处,肌肉可以收缩 |
D.刺激③处,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 |
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
B.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一D浓度可能不同 |
C.幼根、幼芽中含较多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含乙烯和脱落酸 |
D.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和赤霉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表述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 |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假设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l:2。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l B.1:2 C.2:1 D.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