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29-32题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
C.科技发展水平 | D.蕴藏的资源数量 |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算,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 B.规划农业地域类型 |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一个国家的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为
A.环境人口容量 |
B.人口合理容量 |
C.人均土地资料的多少 |
D.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千米500人 |
读某地大阳视运动图(图中73°26′为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图中时间为太阳在地平线上的北京时间),回答小题。该地可能位于
A.加拿大附近 | B.俄罗斯附近 | C.英国附近 | D.澳大利亚附近 |
该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分别是
A.3:30 18:30 | B.4:30 19:30 | C.6:00 18:00 | D.6:30 18:30 |
该地的经纬度是
A.135°E,40°N | B.120°E,40°S | C.135°W,40°N | D.135°E,40°S |
下图是40°N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K、L、M三条曲线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a、b、c、d分别表示地平圈上的四个方位,其中代表北方的是( )
A.a | B.b | C.c | D.d |
有关K、L、M所对应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刻为一年中最迟 |
B.L——南京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
C.M——此时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
D.L——长江口外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
有三个不同地区的同学合作设计了一个“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在6月22日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丙三地纬度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 B.乙、丙、甲 |
C.丙、甲、乙 | D.乙、甲、丙 |
当丙地测得影子最短时,乙地的地方时是( )
A.5时 | B.7时 | C.17时 | D.19时 |
若甲图所示位于我国某省,则下列对联中可反映该省地理特征的是( )
A.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造化独钟碧塔海,古树成毡 |
B.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
C.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川肴蜀绣锦宫城,花径草堂 |
D.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
下图为分别在M、N、S三地记录到的日出时刻坐标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M、N、S三处,按照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
A.M-N-S | B.S-M-N |
C.S-N-M | D.M-S-N |
图中M、N、S三处,应位于( )
A.东半球 | B.西半球 | C.南半球 | D.北半球 |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
A.4 444千米 | B.3 333千米 |
C.2 222千米 | D.1 823千米 |
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一直向东 | B.先东北再东南 |
C.一直向西 | D.先东南再东北 |
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60°N,80°E) | B.(60°S,100°E) |
C.(30°S,100°E) | D.(60°S,80°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