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
|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
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
| B.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
|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
|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