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在两宋时期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固定的文学样式,它相对于唐朝的格律诗更益于自由创造发挥,也更利于音乐创作。当时社会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此津津乐道。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高 |
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使诗词受到全社会重视 |
C.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
D.音乐的发展要求对古体诗的音韵格律进行改革 |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
A.感知是先验的、第一性的 |
B.物质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C.形而下的扇子是具体的存在 |
D.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 |
下表是毕达哥拉斯与墨家和谐理念的比较,此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欧古代文明( )
A.似曾相识 | B.碰撞融合 | C.分道扬镳 | D.和而不同 |
著名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作用 |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根本上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
C.辛亥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挽救民族危亡 |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诉求 |
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抗日战争 |
C.鸦片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