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1分) 2008—2009的岁末年初,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巴以冲突不断激化。加沙局面进一步恶化,巴以冲突开始升级、转化。“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威胁成为国际关系面临的敏感话题。
材料一: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了“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以色列国之所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
材料三: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1948年5月4日
以色列宣布建国
1948年5月15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8年
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1982年6月—9月
第五次中东战争
80年代
阿以双方同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1993年
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以色列生存权得以承认
1994年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
犹太极端分子阿米尔刺杀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
2003年
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
2005年
以巴宣布停火,以将其军队、定居者在占领加沙地带38年后撤离
2007年11月28日
以巴代表在白宫举行和平谈判。由此,巴以和谈在中断了7年之后重新开始。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
2008年12月27日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对加沙地区的目标实施了空袭
2009年1月3日
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地面进攻

(2)“五次中东战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存在着哪些主要国际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东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的?
(3)简要概括“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进展”所体现的“中东和平之路”的主要特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3)材料二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并简述其恶劣影响。
(4)为了推翻反动的清政府、改变几千年来已经腐朽没落的政治制度,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历史性巨变指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要评述这一历史事件。
(5)材料三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这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抗击敌寇行动对自身的巨大影响。
(6)由于中国民众的团结抗争,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台湾于大陆又因战分离。这场战争的名称是?这场战争也让南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你写出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展示了人性的美。下面是三幅不同时期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宗教绘画作品。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请回答:
(1)材料一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
(2)材料二的三幅绘画中,哪幅绘画作品最能体现上述思想?你的依据是什么?
(3)启蒙运动确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请至少列举4个思想原则)。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2010年是孔子诞辰2561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孔林孔庙孔府“万世师表”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与董忡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分)
(3)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4)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谁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中清末的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进步作用?
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4)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