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②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 B.相对论 |
C.量子论 | D.经典力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 | B.逐渐贵族化 |
C.逐渐神秘化 | D.逐渐平民化 |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
B.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
D.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马克思在谈到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 B.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C.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