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列有关乍得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非洲乍得湖,位处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交界处,面积辽阔,一度成为非洲第四大湖泊。湖滨地势低平,多沼泽,芦苇生长茂盛。湖区东南部,沙里河以及洛贡河流域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稻米、薯类等。
1960年代,乍得湖的湖面面积约为26,000平方公里(约有24个香港大),但直至2000年,它已缩小到仅余1,500平方公里(即约个半香港大),亦即它原来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到了2007年,即便是在雨季涨水期,浅平宽广的乍得湖也没有如期伸展,面积始终不到2000平方公里。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程度愈演愈烈,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湖区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乍得湖在短短40多年间面积萎缩90%以上,除了大旱灾等自然因素,还要归因于乱砍滥伐、大规模灌溉以及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
读乍得湖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和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沙漠以南地区。乍得湖水系支流集中分布在湖泊的,径流季节变化,是该河突出的水文特征。
(2)简要说明乍得湖历年水位变化特点及原因。
(3)非洲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简述非洲出口矿产对其经济有何影响?
(4)本地区人口的增长迅速,对环境已经产生很大影响,试说明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5)非洲要解决以上环境问题,就必须协调人地关系。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奥莫河(L河)是图尔卡纳湖唯一的常年支流。见下图。

材料二:图尔卡纳湖沿岸居民过着平静、贫困的传统生活。湖泊四周遍布死火山,M是图尔卡纳湖的一座湖心岛。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
(1)简述湖中M岛的成因,并据材料判断图尔卡纳湖的南岸和北岸湖滩坡度、深度上的差异。
(2)分析L河及图尔卡纳湖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肯尼亚西北部及N区域接近赤道,但常年少雨形成荒漠,请解释其原因。
(4)有人建议当地可以发展葡萄栽培及葡萄酒工业。对此建议是否赞成,请说出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4月5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三省区域图。

材料二: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修、饶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117°34′E,27°32′-30°06′N,面积38760.6平方公里。
(1)描述图中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
(2)分析鄱阳湖平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群之间区域协调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藏属高寒地区,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下图是茶马古道示意图。

材料二、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沉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下图为普洱市气候统计图:

材料三、甲地区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1)简述茶马古道对汉藏两民族发展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分析云南普洱茶发展区位优势有哪些?
(3)简述三江并流景观形成区位条件?

读澳大利亚区域图和两地降水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汤斯维尔和阿德莱德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汤斯维尔是澳大利亚南回归线以北最大居民点,也是著名港口,请分析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
(3)图中甲地区河流为时令河,有季节性断水,分析其断水的原因?

【环境保护】 (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山东省枣庄市为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大力推广污染治理新技术,确保各畜禽养殖场达到相关技术规范,污染物达标排放。枣庄市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宣传,营造整治氛围,让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1)指出畜禽粪便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
(2)简述枣庄市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