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依贵族制取而代之 |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
|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
《全球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在其中第三编《西方优势地位时的世界》这样写到:“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对应的时段是
| A.1500~1600年 | B.1600~1763年 |
| C.1763~1914年 | D.1945~1991年 |
在探究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时,某同学摘选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其中有误的是
| A.“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成,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 |
| B.“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 |
| C.“内阁,一个起进口作用的扣子,而被连接和紧扣的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部分” |
| D.“不同的部门应该保持依据一个自由政府的性质所容许的那样的独立和彼此分立” |
1978年2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提出到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许多省的工业水平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某些工业发达国家。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
| B.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克服 |
| C.思想解放大大调动了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
| D.党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认识脱离实际 |
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此举是为了彰显
|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决心 | B.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 |
| C.民主协商共建和平的追求 |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