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节选自《项羽本纪》)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汉骑追者数千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具告以事。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餬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①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①慁:hùn,烦扰。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有间,秦王复请有间:一会儿
可以有补于秦少:减少
臣死而秦治:治理得好
D.下奸臣之态惑:受迷惑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先对秦王进行试探,看看他是否愿意摆脱骨肉之亲和左右大臣的羁绊,听信自己的主张,所以三问而不对。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C.范睢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D.范睢说秦王时,并没有采取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点到为止,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

(2)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田者,皆毕食以出,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钓而下之饵:鱼饵
B.思其动而之掣:牵引、拉
C.注意以取之注意:集中精力
D.如前之鱼率:大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而大之上有大置杯则胶
B.倚竿于岸,游目视之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C.收竿持鱼以归见犯死,重负国
D.见村人田者悟已往不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2)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上面的文言文中哪些行为表现了作者的“喜钓”?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列的文言文断句。(限划12处)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萧岿字仁远,察之第三子也。机辩有文学,善于抚御,能得其下欢心。
五年,陈湘州刺史华皎、巴州刺史戴僧朔并来附,皎送其子玄响为质于岿,仍请兵伐陈。岿上言其状。高祖诏卫公直督荆州总管权景宣、大将军元定等赴之。岿亦遣其柱国王操率水军二万,会皎于巴陵。既而与陈将吴明彻等战于沌口,直军不利,元定遂没。岿大将军李广等亦为陈人所虏,长沙、巴陵并陷于陈。卫公直乃归罪于岿之柱国殷亮。岿虽以退败不独在亮,然不敢违命,遂诛之。吴明彻乘胜攻克岿河东郡,获其守将许孝敬。明年,明彻进寇江陵,引江水灌城。岿出顿纪南以避其锐。江陵副总管高琳与其尚书仆射王操拒守。岿马军主马武、吉彻等击明彻,败之。明彻退保公安。岿乃还江陵。
岿之八年,陈又遣其司空章昭达来寇。江陵总管陆腾及岿之将士击走之。昭达又寇竟陵之青泥,岿令其大将军许世武赴援,大为昭达所破。
初,华皎、戴僧朔从卫公直与陈人战败,率其麾下数百人归于岿。岿以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以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岿之十年皎来朝至襄阳,请卫公直日:“梁主既失江南诸郡,民少国贫。朝廷兴亡继绝,理宜资赡,岂使齐桓、楚庄独擅救卫复陈之美。望借数州,以裨梁国。”直然之,乃遣使言状高祖。高祖许之,诏以基、平、都三州归之于岿。
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各起兵。时岿将帅皆密请兴师,与迥等为连衡之势,进可以尽节于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岿固以为不可。俄而消难奔陈,迥等相次破灭。
岿谥日孝明皇帝,庙号世宗。岿孝悌慈仁,有君人之量。四时祭享,未尝不悲慕流涕。性尤俭约,御下有方,境内称治。所着文集及《孝经》、《周易义记》及《大小乘幽微>,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萧归传》)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送其子玄响为于岿质:人质
B.明彻进江陵寇:侵犯
C.以梁国裨:帮助
D.岿以为不可固:本来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岿以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以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岿之十年/皎来朝/
B.岿以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以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岿之/十年/皎来朝/
C.岿以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以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岿之十年/皎来朝/
D.岿以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以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岿/之十年/皎来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归在位的第五年,华皎、戴僧朔一同来归附,请求出兵讨伐陈国;萧岿上疏报告情况后,高祖诏令卫公宇文直率领权景宣、元定等出兵。
B.萧岿的大将军李广等人被陈人俘虏,长沙、巴陵均被陈人攻陷;宇文直把战败的责任推给萧岿的柱国殷亮,萧岿认为殷亮不应当承担责任。
C.萧岿曾向宇文直请求,希望借给他几个州,用来帮助梁国;宇文直就派使者把情况上报高祖,高祖答应,下诏把基、平、都三州划归萧岿。
D.萧归特别俭省节约,治理部下很有办法,境内清平安定;他有文集以及《孝经》、《周易义记》、《大小乘幽微》等,这些作品都在世上流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辩有文学,善于抚御,能得其下欢心。
(2)岿孝悌慈仁,有君人之量。四时祭享,未尝不悲慕流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高,授河内郡博士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B.帝太学观释菜幸:皇帝到某地
C.就加增损,书始下布:布置
D.后致仕致仕:官员退休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①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②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③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④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⑤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⑥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既表现出他思维缜密又主要表现了他知识广博。
C.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着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D.孔颖达等人撰着《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日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E7:“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日:“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搏的一种活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事造次,处之从容造次:匆忙,仓促
B.我战不克,先殪此曹:辈,等
C.亲其事诘:责问,审问
D.怨言交让:谦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不可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遣皇子李胡兵逆击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袖刃进占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汝当我画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F和议③臣愿竭夕匕力
④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⑤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和解开始时,舣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同意立永康王。
C.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D.刘哥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发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2)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