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帮”游戏令人忧解说:黑帮游戏并非本土网站原创,它最早出现在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站上。近年来国内社交网站兴起,这类网站争夺的主要客户群就是青少年网民。27日记者来到猫扑网站进行采访时,网站的运营总监向记者介绍了如何进行黑帮游戏的情况。
杜培源(猫扑网产品运营总监):比如说有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你可以组成一个类似于帮会的组织,集体去完成一个任务。
记者:都是一些什么任务呢?
杜培源:组织两帮人对战,比如你在里面,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他相当于是你这个家族的人,可以两个家族对抗,有这些类似的任务设置。
网友:一开始是偷手机,然后就是砍人,再后来是抢车。你的经历值不同,赚取的经验和金钱也不同。
解说:在这里对战、家族对抗似乎很中性,但黑社会的一些法则,无视道德法律规范,血腥暴力等暴露无遗。据了解,大部分玩游戏的好友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黑帮游戏由于是真人参与,显得尤为逼真,让人过足了黑帮瘾。
网友:比如说让人下跪、侮辱人格,它里边还有武器,像手枪什么的,属于威胁性比较大的。
网友:让你感觉挺爽的,买东西、买武器。拉帮,你兄弟越多,你的实力越强大。
解说:尽管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但是这类网络游戏以黑帮、黑社会、黑手党、江湖、教父、蛊惑仔等为主要题材,突出表现黑社会打、杀、抢、奸、骗等反社会行为,渲染血腥暴力,鼓动教唆游戏用户在游戏中扮演黑社会成员,赞美黑社会生活,严重破坏社会的法制,不符合道德规范,给青少年尚未成熟的世界观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市民:对这种黑帮游戏,作为家长来说都还是比较抵触的。
市民:可能对他将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局限,所以我觉得帮派对孩子不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市民:谁暴力,谁为老大,这对孩子肯定没有好处。
解说: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对此表示了忧虑。
汪海龙(北京翠微小学教师):孩子们如果经常玩类似的网络游戏,他就会把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混淆起来,在这个游戏中他可以打打杀杀,可以骂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如果孩子们总是把这些信息接受过来,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这些都很正常,这样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非常不利的。
解说:专家指出,这类游戏虽然没有大量的黄色、暴力图片、视频,只是采用少量文字、图片,打擦边球,但还是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王大伟(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它就是把黑白颠倒了。比如它歌颂黑帮里的老大,把他说成是义气,把坏的东西说成是好,黑的东西说成是白。实际上,在童年时代,人们在玩的过程中,游戏即为学习。那么他从小学的是暴力,接受的是阴暗面,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那么可能就会一步一步陷到犯罪的这个亚文化中。现在有这样的统计数据,大约60%的青少年犯罪或多或少和网络成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杜培源(猫扑网产品运营总监):对于游戏的内容方面,我觉得导向性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解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网络世界是他们认识真实世界的一个范本,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他们才会还给我们一个健康、阳光的未来。
(选自2009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焦点访谈”。有删改)请简要概括记者采访对象的类别,并按类概括采访对象对“黑帮”游戏的看法。
本专题节目内容安排的顺序是否合理,为什么?
联系全文,简析记者采编此次专题的意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娇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莽莽”,本指草木茂密的样子,这里形容大雪无边无际的样子。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争着。“折腰”低头弯腰,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中的“折腰”,意思相同。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稍逊”,稍微差一点。“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在一定的时代中,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诗中指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
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然。自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有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九个,其中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三个。而其他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则有六个。元朝和清朝虽然未大修,但也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长城的作用也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的关系。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一万里之遥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长城在国内经济开发上也起了重大作用。例如,2000多年的屯田制度就是因为长城而发展起来的。那沿长城分布的百万戍边军队、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戍边移民、屯田民众、军人家属,使长城内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了起来。作者在长城的____________,修筑长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纠正了前人的看法。
请概括修筑长城的积极意义。
能作为“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 |
B.我国历史上很多不同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曾经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 |
C.说历史上的长城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是不正确的。 |
D.秦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汉民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 |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一般地说,战争破坏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战争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
B.汉代长城的修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就是保护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
C.汉武帝修筑长城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纯粹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
D.汉代的长城和“丝绸之路”都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0字。)
简要指出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情。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种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30个字。)
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五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
B.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却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
C.文章第三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
D.古往今来的画家,车载斗量,不可胜计,然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种类型。 |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在文中作者举了“烟”和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要说明的各是什么?
对这段文字重要内容的分析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容易明确,但联想的意义却不易捉摸。 |
B.创作时要咬文嚼字,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要尽量做到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 |
C.文学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平淡的表达。 |
D.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要善用联想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意蕴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