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神俱乐部
殷罗毕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闻着难受的气味,那么鬼也一定同样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现在到周围各户人家的门上去看看,于是看到了我们当下众多门神: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熊猫、小熊猫、大头娃娃……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下列关于“门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
B.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了宋代才终于定型不变了。 |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D.从秦琼、尉迟恭、钟馗、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他们都是杀人如麻的武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古老的《山海经》《典术》尽管较为严肃,却为我们描绘了神仙鬼怪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亦庄亦谐。 |
B.桃木被选为辟邪震鬼之物,是因为在《典术》这本古老的杂书中记载了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 |
C.“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是对我们祖先的赞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的影子。 |
D.有皇上的御旨,再加上名画师吴道子的妙笔,秦琼、尉迟恭两位大英雄便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神话中的神灵的活动与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人和神难以分清。而西方的神话,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具有的是一个纵向垂直的等级结构,神灵们各自掌管着人间的一个部门,但又并不与人生活在一起。 |
B.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
C.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
D.从神荼、郁垒到大小熊猫、大头娃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18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术。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无须过虑。 |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下列有关阅读经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些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
B.作为一般阅读,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和庄子等,而孟子、荀子、墨子等都可不读。 |
C.一般的人阅读史学作品,只读《史记》就可以了;文学方面,《诗经》中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 |
D.不少清末民初以来的20世纪学术大师们的著作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一种便利的方法。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长城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它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
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东部的长城,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上,凭借高山深谷用条石和砖筑成屏障城垣,“用险制
塞”,城体顺山势盘腾于陡峭的山峦脊背。敌楼则虎踞制高点处,两翼曲直回环。关塞坐落
谷间峡口,扼险制要。在人们的视角中,起到了与塔相似的审美效果,并且更具有险峭峻拔
的气势。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山势不同,长城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致来。八达岭长城雄伟
壮丽,沉雄中见“阔大”。慕田峪长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这里山峰嶙峋陡峭,长城沿山脊
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真是奇险至极,令人不寒而栗。这段长城可谓雄伟中见“奇
险”。它摄魂动魄,使登临者身入险境,惊奇赞叹。而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
雾灵山伸展,山峦雄壮,而山势平缓。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各不相同。由司马台水库西望
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工细笔的工艺品。它于雄伟之中见出“灵秀”。
与东部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
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筑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
调融为一体。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
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但没有
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反而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
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艰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
永恒感。
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春华烂漫明丽,长城如展笑颜;夏日万绿葱茏,长城如腾碧浪;秋霜层林尽
染,长城如披盛妆;冬寒冰天雪地,长城如舞银蛇。月夜下之长城,孤峭冷峻;晨光中之长
城,新美壮丽。
(取材于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14.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城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体现着自然的节奏,宛如北国山河上一笔挥就的巨幅草书。 | |
B.长城腾挪跌宕、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的特点,也是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融合的结果。 | |
C.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因山借势、用险制塞,在崇山峻岭中各显风致。 20090507 |
D.东部长城盘腾于陡峭的山脊之上呈峭拔之势,西部长城色调与大漠融合则富永恒之感。 15.纵观全文,分条概括长城的美学特征。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洁净煤带来的错觉
煤炭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都依赖于煤炭:美国和德国能源的50%几乎都来自煤炭,印度是70%,中国80%。全球有数百万人口依靠挖煤谋生。当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石油天然气出口商减少出口的时候,国内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很难指望政府拒绝如此廉价、可靠的燃料。
在燃煤和气候保护之间,的确能够找到中和的办法,这就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或者叫碳截存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从发电厂和其它工厂的烟囱排放中吸出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盐池和废弃的油田又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政治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面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很热衷于这个办法。
但是碳捕集和存贮技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地实施却很难。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发电厂使用该技术,公共服务部门拒绝在这上面做更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建造并运营使用碳捕存技术的发电厂要比普通的昂贵很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其它低碳量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以及风能。与此同时,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技术,比如可以用做生物燃料的微生物、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而不是从烟囱里抽出去。有一些环保压力集团,甚至一些能源公司老板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
只有一些私营部门使用碳截存技术,西方政府在这项技术上挥霍不少的津贴。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34亿美元用来启动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欧盟也公布了对去年使用碳截存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许诺要资助相关的项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私营部门因碳截存发电厂的高成本而有后顾之忧,但也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定会下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煤炭虽然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但因为它储量最多、价廉且可靠,所以至今是世界上一些大的经济体依赖的能源。
B.煤炭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使用和气候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但人类已经找到了中和的办法,虽然其应用成本很高。
C.几乎所有大型发电厂都愿意投资于开发用微生物作燃料、使用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因为它们成本较低。
D.由于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尚缺少应用经验,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其应用给予扶植。
15.下列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弃的盐池和油田为碳截存技术吸出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碳截存技术付诸实施的可行性。
B.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抽出去”,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抽取,费用昂贵是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核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的能源,因此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
D.政治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是因为它既可以让国家继续使用安全廉价的煤炭能源,又可以解决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6.题目为什么说“洁净煤”带来的是“错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再见,兴奋剂
15年前,当海洋化学家约翰‘海斯首创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时,他的本意是想解开这些已死微生物的生命历程之谜。也许他万万没有想到,体育界有一天会使用他的发明来检测药物作弊事件。通过改进海斯的检验方法,并用它来检测运动员尿祥中的碳原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林匹克实验室的医学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合成睾丸激素(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被大多数运动机构禁用的常见合成代谢类目醇)的试纸。这种新的检测方法被称为碳同位素比率测试(简称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声名大噪——它不仅取消了短跑选手贾斯丁·加特林的百米赛跑世界记录,而且还剥夺了自行车手弗洛伊德‘兰迪斯2006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资格。
20世纪90年代末,CIR测试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在此之前,分析专家们依靠的是较为原始的尿样检测试纸,它只能检测尿样中睾丸激素和表睾酮的比例(即T/E比率)是否高出正常水平。不过,奥林匹克实验室主任唐H·卡特林解释说,在某些人体内,T/E比率天生就较高,因此必须还要经过连续测试,才能指认某个运动员确实使用了违禁药物。卡特林说。如果接下来的尿样中,T/E比率降低,体育官员就可以怀疑,起初T/E比率偏高是合成药物的结果,但是,假如接下来的检测结果与开始一致,官员就不得不宣布,这名运动员没有使用药物。卡特林指出,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漏洞——只要某个人在整个检测期间,一直服用药物,他就能蒙混过关。
体育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明确分辨出人工合成的和人体制造的睾丸激素。卡特林及同事知道,他们需要在这种激素里找到一项特征鲜明的化学印记,以便他们追溯其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海斯以前发明的方法,能够鉴定他所研究的微生物遗骸生前食用的是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还是从海底淤泥里冒出来的甲烷——这正合卡特林之意。
按照标准化流程,制药公司一般是从野生山药或者大豆中抽提碳原子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睾丸激素。较之其他分布更为广泛的温带植物(Y,l如玉米),这些暖温带植物及其家族处理碳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豆家族所含的碳13(碳13是碳的一种同位素,比常见的碳12多出一个中子,因此原子量略重一些)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植物。
如果某个运动员的尿样中,睾丸激素含有类似大豆的化学印记,一旦与同一尿样中的胆固醇和其他激素相比照,这些睾丸激素就会原形毕露——加特林和兰迪斯就是这样露出马脚的。其它用于对比的激素,就像所有由人体制造的化合物一样,含有高于大豆的碳13/碳12比率。我们食用的多种植物——从苹果到西葫芦,甚至到一头奶牛变成汉堡包之前所吃下的玉米——都为人体天然制造的激素打上了足可辨认的、含量偏高的碳13印记。
CIR测试“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海斯如是说,如今他供职于美国伍兹霍尔海鲜研究所。他解释说,想要改变天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又使其他激素不受影响,这是不可能的。被受指控的运动员用滥了的借口,像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将不再能为他们开脱。海斯指出,除非人体能够用某种人造化合物——例如运动员有时为了肌肉消炎而注射的可的松——来制造睾丸激素,天然激素才有可能带有近似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
CIR测试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卡特林预测,CIR测试的功效能够让想使用类固醇类违禁药物的运动员们慎行——至少在禁药使用者们又找到一种新方法来打败测试系统之前,他们似乎应当留意一句格言:“吃什么像什么”。下列对CIR测试原理及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CIR测试用于检测运动员尿样中的碳原子,它源于海斯开创的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 |
B.CIR测试通过“锁定”碳同位素比率这一特征鲜明的化学标记,能帮助检测人员追溯尿样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 |
C.CIR测试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它是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睾丸激素水平的测试方法。 |
D.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 |
下列对海斯和卡特林的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斯认为,如果想要改变天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就必然会影响其他激素。 |
B.海斯认可CIR测试的作用,并认为它可以杜绝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开脱借口。 |
C.卡特林指出,有人T/E比率天性较高,在现有条件下必须通过连续测试才能判断是否服药。 |
D.卡特林认为,在传统的T/E比率测试中,未服药和一直服药两种情况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检测结果。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员服用禁药后,尿样中的睾丸激素水平和表睾酮水平会持续不断地增长。 |
B.不同植物家族处理碳的方式不仅与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它们生长的地域有关。 |
C.人体可以用人造化合物作材料来制造带有近似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的睾丸激素。 |
D.只要我们多食用大豆家族植物,身体就会呈现出较低的碳13/碳12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