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8—20 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文章第二段“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4分)
答:
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卢梭铜像前的思索
①我独自去游日内瓦湖,为了上卢梭岛。
②卢梭岛的面积不足两亩,数株高大的白杨,茂盛的枝叶几乎将小岛遮了个严实。绿影间的一块小小的草地上,高高地耸立着十八世纪激进的资产阶级理论家、著名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铜像。
③凡是读过一些外国书的中国人,谁不知道卢梭的《民约论》《物竞天择》《爱弥尔》和《忏悔录》呢?谁没有听说过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呢?微风从远处亮晶晶的湖面上吹来,片片被秋色染黄的杨树叶,轻轻飘落在碧绿的草坪上,黄黄绿绿,重叠相间,编织着我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求。
④1712年6月28日,卢梭诞生在日内瓦一个贫苦的钟表匠的家里。后来,他在这座湖滨城市受过苦,逃过难,著过书。因此,后人为他在此塑造了这座铜像。
⑤像底座呈四方型,卢梭坐在一把旧木椅上。他将厚厚的一叠书稿置于左膝上,身体稍微前倾;右手擎笔,正陷入沉思。他赤着一双大脚丫,两只补过的拖鞋闲置一边,左脚跷放在一个小凳上。那神态和造型,表现出这位思想家不接受任何拘束的本性。这尊铜像,显然颇费雕塑家们的匠心:他既像个流浪者,又像个作家、不屈的斗士和思想家。
⑥卢梭的几部名著发表后,曾受到巴黎最高法院的通缉和周围一些人甚至朋友们的围攻,他不得不仓皇逃到瑞士的圣皮埃尔岛上。使人难以相信的是,小岛上的植物竟然使他喜出望外:“我动手写起《圣皮埃尔岛植物志》,我一样不漏地去描写岛上的各种植物……我手拿放大镜,挟着《自然的体系》,在岛上考察。我将小岛划分成若干方块,以便按不同季节,逐片将这些方块走完。”
⑦这就是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尽管条件极其有限,他可以让整个心思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用全部精力去进行新的研究与思索,而且“一不注意”,就会有新的伟大的成果产生。他发现“夏枯草两只长长的雄蕊是如何分叉的;荨麻和墙草的雄蕊是怎样具有弹性的……” 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在专业的植物学家眼中才可能被注意,然而竟被一位逃难的思想家和大作家发现了。
⑧卢梭也喜欢找一处绿树与碧水相间的细腻的沙滩,看那一波一波的湖水怎样拍击堤岸,听那湖里的涛声与树上的蝉声如何交织共鸣。在这寂静美妙的时刻,他那不安分的思维的触角又开始了运动:“它们取代了我那因幻想而停止的内心活动,不费心神就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自己的存在。”随着那风声与涛韵的相互会话,“‘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惟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凡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就都可以称自己为幸福的人”。
⑨我们常听说,这个孤独,那个孤独。但看到树叶和水波就能获得充实和幸福感觉的人,怎么会产生孤独呢?但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思想。卢梭还说:“人类的绝大部分,由于不断受到各种欲望的纠缠,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这一境界 ……他们若是渴望这些甜蜜的沉醉而讨厌积极的生活,那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对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义务。”
⑩一个人能否在任何环境中拒绝孤独,排除欲望的纠缠,获得充实与幸福,而又能完成那种因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的义务,这才是应该追求的高尚境界。
⑪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的土地,是他进行思索的一块净土。生前,他在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奔波,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在围攻谩骂中反击,在困惑与彷徨中探索。如今,他冤屈而明净的灵魂,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安息。
⑫当我要告别的时候,似乎听到黑色的铜像在诉说什么:你读过我的书吗?你能理解我吗?
(取材于李存修的同名散文)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⑤段写到了卢梭的铜像是“赤脚”,还有“两只补过的拖鞋”,意在表现他生前十分贫穷,如同一个流浪汉。 |
B.第⑦段“一不注意”用引号有强调作用,强调新的伟大的成果产生时,会给人意外感,好像是不经意的获得。 |
C.卢梭岛植物茂盛,静谧优美,因而卢梭才能远离外界的喧嚣和攻击,甚至完全融入自然,达到“忘我”之境。 |
D.结尾段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连用两个问句来启发人们或许可以更多地关注和理解这位伟人坎坷、丰富的一生。 |
E.文章既描写了所见到的景物,又重点分析了卢梭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品质,夹叙夹议,层层深入,浑然一体。结合文意,请分别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中“异乡的梦幻”和“灵魂的追求”指什么。
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卢梭岛,是处宁静、高雅、诗化了的土地”?
孤独是生命中难免遇到的状态。一位诗人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肯定了孤独的价值;而有本书名为《孤独是可耻的》,认为应该拒绝孤独,注重社会联系。你怎么看待孤独?请结合这篇文章或其他的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①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②还在大学时,谷超豪就因才华出众,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在这两门课程中,谷超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惊人的观察力。
③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被谷超豪亲昵地称之为“金三角”。 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在结婚时就约定,把日常生活做成一道减法题。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直到80多岁,谷老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肖盖曾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风格:“独特、高雅、深入、多变。”谷超豪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④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枯燥的数字化为妙趣横生的神奇诗意。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联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⑤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一朵特别的玫瑰。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特做一首贺诗: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⑥“古典文学与数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萌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谷超豪认为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⑦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⑧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这些独到的的识见与情怀,让他洞见了科学的秘密。而他的学生之所以很难全面超越他,是不是跟这有关呢?可惜,谷超豪已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了。
⑨谷超豪呕心沥血创办的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⑩2012年6月24日1时8分,谷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表达了谷超豪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极度喜爱。 |
B.第③段作者用“最简洁的生活程序”这一语句,准确地表达了谷超豪和胡和生这对科学家伉俪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
C.谷超豪找到“金矿”后,就让给年轻人去开掘。肖盖院士就特别欣赏他这种“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 |
D.谷超豪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人,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科学家的浪漫气质,使他鹤立于其他科学家之上。 |
E.文章既介绍了谷超豪数学研究的重点,又突出了他的诗歌情结,塑造了一个勤奋、执着而又浪漫的科学家形象。文章开头说“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谷超豪的“不安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谷超豪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邱晨辉
①86岁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总是习惯用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即便是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也依然如此。
②今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在随后的发言中说:“我将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激励青年人青胜于蓝,秀出班行。”
③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带过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早已不乏出类拔萃者,比如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桑凤亭、杨学明等,都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④围绕在张存浩身边的光环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种奖项。学术界评价他是:中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⑤但在身边人的眼中,张存浩是一个常常给年轻后辈机会的长者。比如,张存浩对学生的指导“很下功夫”。曾受到过张存浩指导的副研究员石文波说,“读博时,我的每篇英文文章都由张老师亲自反复修改,甚至细化到英文单词表达。”他还说,自己曾因摸不着实验门路而失去信心,受到张存浩的点拨才跨入门槛。
⑥一旦出了成果,张存浩从不“抢功”。
⑦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记得,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张存浩把当时是在读博士的解金春列为第一完成人,而把自己排在最后。解金春惊呆了,“在当时,如果换了别人处理这类事,很可能导师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后来这篇论文还获得了吴健雄物理奖。
⑧大连化物所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无论张存浩是担任课题组长、室主任,还是担任所长,他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获得各种重大奖励时,总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实际操作的学生、部下和合作者。
⑨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等人在撰文祝贺张存浩从事科研工作满60年时,讲了这样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
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清华大学教授李丽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都在大连化物所工作,那时作为室主任的张存浩为他们争取到了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和染料激光器等关键仪器,后来又和他们都做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算是同行。但当这两位科学家都要将论文署上张存浩的名字时,他谢绝了。
11“这就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张存浩却从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12当有人问他,为何尽可能地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时,他总谦虚地说:“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13回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他说,“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
14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张存浩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5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张存浩主持启动了中国首个人才项目“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于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该奖在20年间资助了逾3000名青年科学家,其中近200位已当选为两院院士。
16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杰院士曾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坚决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7当然,张存浩也有对年轻人严厉的时候。在网上以“张存浩”为关键字搜索,仍能看到一篇题为《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的文章,作者即张存浩。他在文章里对学术不端现象毫不避讳,“‘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说到最后,他还不忘整个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年轻人在其中应有的担当,“要形成反对学术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11日)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⑦段通过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的回忆——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尚是在读博士的自己被张存浩列为第一完成人——表明张存浩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 |
B.第⑨⑩段讲述了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突出表现张存浩对科技工作者的热忱支持与无私帮助,以及求实、谦让的态度。 |
C.第13段通过张存浩的自述,表明他对同行的体贴、关爱与感激之情,从中也可见出他的团队意识,他的谦和、诚恳、仁厚、质朴的性格。 |
D.张存浩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启动了 “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了朱清时、李丽、张杰、沙国河等青年科学家。 |
E.本文通过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不争名邀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以“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部分张存浩对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请结合文本探析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焦菊隐与《茶馆》
宋玉珍
说到中国话剧,特别是1949年以后,人们错不开的话题是北京人艺;说到北京人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焦菊隐。
1949年以后,焦菊隐的艺术生命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为了统一这个杂牌军的创作方法,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
在龙须沟,演员们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他们观察、体验、熟悉人物,并根据焦菊隐的要求,写出了很多观察日记和角色小传,每周向导演汇报一次。对于演员们交上来的文字材料,焦菊隐都做了认真、仔细的批示。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景,实现舞台的“一片生活”。
最能体现焦菊隐导演功力的,应当是话剧《茶馆》。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原剧中75%的台词都被焦菊隐给改动过了,剧院里还印了一个白皮的演出本,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这让老舍不高兴了,他坚持要出文学本。老舍说,人家是专家,他把我的戏剧结构给拆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那么对于《茶馆》这座金山,他是怎么挖掘的呢?
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他根据舞台的动作节奏要求,对台词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认真挖掘台词背后的动作性和人物的心理特征,力求使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在第一幕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缭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据郑榕回忆,《茶馆》第一幕,焦先生让演员以茶客的身份去体验生活,在写出了观察笔记和人物小传之后,反复做小品,设计彼此间聊天的话题。有一天排开场的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指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如果《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部都和谐地建构着一个整体。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500多场了,不仅在法、德、美、日、新加坡等国获得了国际声誉,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魔力。
(节选自《传记文学》,2011年第1期)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说到北京人艺”,绕不开的是焦菊隐,是因为他成功地导演了很多话剧,特别是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的《茶馆》,为中国当代话剧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
B.因为焦菊隐是专家,所以他在导演《龙须沟》时,花大力气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把原剧中75%的台词都给改动过,还在《龙须沟》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 |
C.焦菊隐导演为“马五爷”加上“画起了十字”的舞台动作,使得“马五爷” 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尽显了吃洋教人的威风,体现了焦菊隐高超的导演艺术。 |
D.《茶馆》的成功在于作家老舍很好地利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进行了独到的艺术创作,而导演焦菊隐对于这座金山的挖掘,也显示其二度创作的胆识与功力。 |
E.如果说《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焦菊隐就是交响乐的指挥大师。文中记述他指导排演《茶馆》第一幕开场戏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深厚的导演功底。焦菊隐一直把导演看作是一种二度创造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一点的。
从本文看,《茶馆》的演出如此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
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