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8—20 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文章第二段“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4分)
答:
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不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静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了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刺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水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医。科学家认为.水中 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剂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都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葙来减少舍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同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l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l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会造成地下水溺污染·其根本原
因是 ( )
A.进入地下水.就很难“请”出来。 |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会有窨人体。 |
C.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很难分解。 | D.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 |
对。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 |
B.“这些”指曾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人所认为的该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
C.“麻烦的事”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
D.“麻烦的事”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层的地下水资源的必然性。 |
不属于“巨大的代价”所指的内容是 ( )
A.已经对地下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
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 |
C.为解决水污染耗费大量人力资金。 |
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
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量。
B新技术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严重的,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采取被动的方
法。
C.pmi细菌吸收甲基叔丁基乙醚的试验成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D.文末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顾此失彼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自然五彩缤纷,绚丽的色彩装扮着世界。
颜色是一种视觉信息。可见光的不同波长(一般为380—780蚋米)作用于视网膜.转换成光化学能.又通过视觉神经转化为生物电能,最后传递给大脑皮屡枕叶的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视觉.并以记忆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便成为颜色。
颜色是一个心理物理量.有些颜色会使人感到温暖,如红、橙、黄色·称之为暖巴调}有些颜色使人感到清凉寒冷.如蓝、青、紫色,称之为冷色调。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记忆器官里贮存有这样的信息t橙红色的太阳和火焰是温暖的;冬天青灰色的天空是寒冷的,碧蓝的湖水是清凉的。这是人们对外来颜色信息进行综合后反馈出来的信息。
颜色产品的生产管理需要有一个标准,国外曾应用颜色体系、色谱或色卡作为某些行业的颜色标样,如美国的孟塞尔(munseu)色卡.我们标准样品——中国颜色体系样册(gsBA2603—94)是根据国家标准《中国颜色体系》(gB/t15608—1995)的规定研制的.样册以红、黄、绿、蓝、紫为五基色.共包括40种色调、不同明度和彩度的色样品1338块。
颜色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样册中的元彩色乐由白色、黑色和灰色组成.灰色由白色和黑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而有彩色。是由特定的色调、明度及彩度的色样品组成。
颜色是物体和产品外观的重要属性。颜色设计与控制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纺织、建筑、装饰材料、军事伪装、交通安全、化工、印刷、影视、艺术等。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具有中国特色,是我国颜色样品的最高标准,它将促进我国颜色产品市场逐步规范和统一。下列不能作为“颜色是一个心理物理量”这一判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暖色调和冷色调本身没有温度.冷暖仅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受. |
B.红、橙、黄色能给人温暖;而蓝、青、紫色使人感到清凉寒冷。 |
C.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形成冷暖色调这一视觉现象的主要原因。 |
D.所谓的冷暖色调是外来的刺激与人们的记忆贮存综合作用的结果。 |
对加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指代的是“橙红色的太阳和火焰是温暖的;冬天青灰色的天空是寒冷的,碧 蓝的湖水是清凉的”。 |
B.前一个“信息”指的是可见光作用于视网膜产生的视觉信息。 |
C.“综合“反馈”指的是视觉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的过 程。 |
D.后一个“信息”指的是经过大脑分析综合而后得出的新的信息.即记忆器官贮存 |
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色视觉是可见光经过两次能的转化,由视网膜和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枕叶 的视觉神经中枢产生出来的。 |
B.《中国颜色体系》是我国的科学家根据国家标准研制出的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它 是中国的标准样品。 |
C.制定有色彩类颜色产品的生产管理标准,最主要的依据是色调、明度及彩度。 |
D.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包括红、黄、绿、蓝、紫五种基色和由此衍生出来的1338块色 |
样品。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波长小于380纳米,大于780纳米的光,是无法作用于视网膜的,因此是不可见 的。 |
B.既然颜色是一个物理量,因此是可以用单位计量的。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就是我 国颜色样品的计量标准。 |
C.无彩色系中的白色、黑色即是基色,由白色和黑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成各种不同 的灰色。 |
D.我国颜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将受到我国颜色样品的最高标准——中国颜色体系 |
样册的规范和制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宣布,一项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析新技术已接近取得突破,最终很可能使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巨大工程在三年内完成。
据称.这项用叫作3700DnA的分析仪进行测序的技术,比目前的测序技术快lo倍。为了应用这项新技术,珀金埃尔默公司已经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开拓者文特尔博士及他领导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成立一家新公司。未来的这家公司的基因测序能力可望超过目前全世界所有测序能力的总和。
由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基因组测序项目计划十五年完成,投资30亿美元,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但测序任务只完成了3%。珀金埃尔默公司说,使用这项新技术之后.很可能只用两亿美元和三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计划。
DnA的排列次序就是蛋白质合成的遗传密码.即生物的基因指令。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某一种蛋白质的过量生产、消失或功能的改变,如果这种蛋白质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就会造成疾病或疾病倾向。全部解开人类lo万个基因密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DnA测序是“上游”作用,“下游”作业就是寻找基因和开发新药。
旅美中国生物医学家王明伟博士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的需要造就了这项新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同步发展中进行的。这项技术在短期内获得突破的例子表明,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必须紧密有机地结合。对第四段中提到的“‘上游’作业”和“下游’作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后者则是处于落后地位的技术。 |
B.前者是系统工程的前期工作,后者则是它的后期工作。 |
C.前者是说作业的时间长。耗资高,后者是说作业的时间短、费用低。 |
D.前者指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后者指的是应用技术研究。 |
从原文来看,基因改变“造成疾病或疾病倾向”的前提是 ( )
A.导致某一种蛋白质的过量生产、消失或功能的改变。 |
B.某一种蛋白质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
C.在生物化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一种蛋白质受到影响。 |
D.一则是蛋白质的生产、消失过量,一则是蛋白质的功能改变。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新技术的最终突破将在三年内完成。 |
B.用3700DnA分析仪进行测序的技术超过全世界所有测序能力的总和。 |
C.脱氧核糖核酸内部的排列次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遗传密码。 |
D.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同步发展。 |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珀金埃尔默公司将和文特尔博士合作成立一家新的基因测序公司。 |
B.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多年来进展非常缓慢。 |
C.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所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专家文特尔博士领导下工作。 |
D.珀金埃尔默公司只用两亿美元和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基因测序的全部计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展成艾滋病的基因突变。他们说.近三分之一的芙籍非洲人有这种突变,它将使艾滋病病毒感染发展成全面的艾滋病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国家变应性痰病和传染病研究所的戴维·走克德英特说.这是人们发现的第4种干预艾滋病病毒的突变,而且是最为普通的一种。他说:“这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这句话指的是有些人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但是多年没有显示任何征侠.这种突变影响CCr5这是一种受体。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它进入免疫系统细胞.有一人或两个这种突变基因的人产生的CCr5较少.因此病毒进入他们细胞的机会较少。
走克健美特小组研究了被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很大的数百人。在他们中间,有414人受14感染。有两个以前知道的基因突变可使发展成艾激痛的时间大约推迟1年.但是这种新的突变使发展成艾滋痛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走克健莫特小组不加选择地对于一般人中的供血者血样进行了筛选.他们发现32%的黑人、28%的亚洲人、18%的白人和10%的拉美人有这种新的突变。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它使突变基因抑制病毒。 |
B.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必须通过它破坏人的免疫细胞。 |
C.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CCr5少.不利于突变基因进入免疫细胞. 从而导致艾滋病发作. |
D.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能影响CCr5病毒越少,CCr5越少,发病 |
率越低。能够作为“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的原因一项是 ( )
A.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和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的时间大大推迟。 |
B.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延缓了发病时间。 |
C.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时间大大推迟. |
D.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过程缓慢,因而延缓了发病时间. |
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新突变基因之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三种可能推迟艾滋病 发作的基因突变. |
B.早先发现的基因突变可能使艾滋病的发作推迟大约一年.而新的基因突变可平 均推迟2.8年。 |
C.因为有一个或两个新突变基因的人能产生较少的CCr5所以艾滋病病毒进入 他们免疫细胞的机会较少. |
D.麦克德英特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黑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发展成艾滋病的可能 |
性比其他人种要小。下列最适宜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作 |
B.基因突变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
C.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发作 |
D.基因突变可能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死亡基因”和“长寿基因”的设想
DnA不但是生命的关键,而且极可能也是生命死亡的关键。或者说.DnA主宰着生物的生、老、病、死。人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过程.是由DnA上的密码所决定的,这密码就是基因。有人估计人的DnA上有lo万个左右的基因,每个基因有它的固定的位置和功能。但10万个基因也不是同时在发挥作用·有的开启着,可以随时运转i有的关闭着,暂不起作用。何时开启,何时关闭,都是由大自然预先“设计”和规定好的.生命就在DnA严格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衰老和死亡是否也是密码控制呢?有没有“死亡基因”或“衰老基因”,有没有“长寿基因”呢?
死亡基因问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DnA链上可能会有死亡基因,它可以指令合成某些有害或有毒的蛋白质与激素,促进生命的衰亡。这是一道自杀性或自毁性的指令!现在学者们正在探索“死亡激素”,并已取得了一些证据和线索。一旦“死亡激素”被确认后,再进一步追踪.“死亡基因”就不难找到。“死亡基因”找到了,就可使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去除或封闭它,死亡也就可以控制。另一些学者认为,未必有“死亡基因”。DnA的功能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从而导致死亡。
也有一些学者假设存在“长寿基因”.由这些基因指挥合成某些激素·使机体延缓衰老,常葆青春。昆虫中有一种由昆虫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能在幼虫期阻止虫体的形态变化,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不论蜕皮多少次.仍然保持幼虫状态。那么,在人类身上是否也有可能存在这种“葆青激素”或“复壮激素”呢?不然,又如何解释活到190岁的长寿现象。如何解释某些老年人更新复壮的奇妙现象呢?这虽然是猜想,但如果一旦确实找到这类激素.便可追踪指令合成这些激素的“长寿基因”。迄今为止,也确实弄清了有一些基因与人类长寿有关,如与免疫功能有关的基因,与DnA修复有关的基因等。这些基因能否称为“长寿基因”呢?现在还不得而知。“生命就在DnA严格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句中“严格控制”一词的意思是
A.每个基因都必须有它们的固定的位置和功能。 |
B.所有的基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C.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受DnA的指挥。 |
D.DnA主宰着生物的生、老、病、死。 |
按照“死亡基因”和“长寿基因”的设想.人类终究会控制死亡和长寿的过程·要做到
这一点.其首要的一环是 ( )
A.确认“死亡激素”或“葆青激素” |
B.找到“死亡基因”或“长寿基因” |
C.破解DnA链上的“死亡基因”或“长寿基因”的密码 |
D.弄清一些基因与人的死亡或长寿的关系 |
下列理解。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生命过程中,DnA起着关键的作用。 |
B.学者们关于长寿的假设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
C.人身上存在着“葆青激素”和“复壮激素”,这是人得以长寿的原因。 |
D.与DnA的修复有关的基因与长寿有关。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死亡基因”和“长寿基因”的设想,缺乏事实根据,只是科学家的一种幻想。 |
B.对于“死亡基因”和“长寿基因”。学者们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
C.要使人能长寿。可以采用基因治疗法和基因开启、关断法,修复老基因,开启与 长寿有关的基因.关闭“死亡基因”。 |
D.人类已经在死亡和长寿的问题上找到了合乎事实的理论根据,因此.人类长寿 |
的愿望是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