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
|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 D.赫鲁晓夫改革 |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 A.颁布“解负令” | B.设立“四百人会议” |
|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 D.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 项目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
4257 |
6553 |
9297 |
10880 |
13401 |
13358 |
| 指数 |
100 |
154 |
218 |
255 |
315 |
314 |
|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
4357 |
5928 |
6801 |
7848 |
7222 |
6878 |
| 指数 |
100 |
136 |
156 |
180 |
166 |
158 |
A.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 A.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
| B.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
|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
|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 B.减少犁耕依赖 |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 D.注重精耕细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