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结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揭开了法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由此法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的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夜,中国对世界各国“革命史”的介绍中,法国革命占有重要的地位……译文除了介绍法国大革命之外,还介绍了卢骚(卢梭)的《民约论》等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著述。
——据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问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的主张。卢梭的主张和法国大革命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果将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较,两者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009年1月20日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宣誓就职。中美关系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商船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材料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以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材料四 1972年2月21日……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平等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摘自记录片《周恩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对外政策?当时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与欧洲国家相比,一战期间,美国、日本对华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材料四中,周恩来所说的“最辽阔的海洋”和“新的开始”各喻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开始”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5)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珍·卡罗·贝里斯曾说:“中美关系并不由谁是总统来决定。”联系奥巴马当选,简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东西方思想存在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之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
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
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论真理》
材料三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英国当代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把人类对大自然功利性的宰割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由于这场战争,“大自然在崩溃、在衰亡,其速度之快以至让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董仲舒在当时提出这些思想的目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三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请简述这种观点在西欧思想解放和科技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3)联系材料四,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你更赞同东西方的哪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物理学大厦落成”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落成的?
(2)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物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李鸿章答美国记者问(8分)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来我国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发展经济的观点?(2分)
(2)你认为李鸿章的观点是否有道理?(1分)
(3)当时李鸿章的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3分)
(4)由此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能源问题从资本主义早期就开始积累,到20世纪50年代,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公害。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使人们觉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原因。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认识的基础上,人类的发展观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是怎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其改革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