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街上车流如洪水,各种“紧急拆迁,疯狂甩卖”令我厌恶,振聋发聩的流行歌曲令我烦躁,我发现我竟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心情糟糕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于是我迅速回到学校,走进了图书馆,这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宁静的世界,没有了粗俗、躁动、狂热,只有呼之欲出的书法作品、伟人画像和那浩如烟海的书籍。徜徉其中,含英咀华,我才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也真正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意境。
| A.振聋发聩 | B.三月不知肉味 |
| C.呼之欲出 | D.浩如烟海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
| A.提倡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 B.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
| C.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D.不能患得患失而停止前进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阮籍是怯懦的,阮籍是自欺欺人的。阮籍喝酒佯醉,与其说骗了别人,不如说骗了自己。葡萄在阮籍那里始终没有变成酒。阮籍只是喝酒,但他自己却变不了酒。阮籍的生命没有像嵇康那样转由一种辉煌而宁静的极致境界而进入永恒。我为阮籍扼腕,一如我为嵇康庆幸。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
| A.葡萄在嵇康那里变成了酒 | B.阮籍的生命没有进入永恒 |
| C.阮籍和嵇康的生命都得到肯定 | D.嵇康达到一种极致境界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
| A.把所有的废墟都重建 | B.废墟的价值,不要忘记历史经验教训 |
| C.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 | D.废墟需要遮盖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普希金也能画一手好画 |
| B.普希金的画是对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反映 |
| C.普希金的画是能反映其心理与性格的日常生活用品 |
| D.普希金的画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但有独立的价值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由该段文字可知,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
| A.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
|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