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着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表达相思和别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
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 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内涵。
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
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来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
B角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力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万一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不敢再往下想了。B角在灯光下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灯光的光芒融汇在一整套的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B角分明已被爱情拥簇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姿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会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在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力浦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
补充资料:
  芭蕾舞剧《睡美人》剧情梗概:
  弗洛瑞斯坦王宫的宫殿里,国王与王后正在为出生不久的女儿奥罗拉举行洗礼命名大典,宾客们纷纷向他们表示祝福。紫丁香仙女和其他善良仙女也来表示祝贺。这些仙女们都有极为高贵的品德。突然,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在硕鼠的簇拥下到来。由于典礼官的疏忽,没有邀请她。卡拉包斯恶咒奥罗拉公主长大后会被针刺刺破手指而死,而善良的紫丁香仙女发誓要保护奥罗拉公主。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在国王为美丽的奥罗拉公主举行的庆祝她16岁生日的庆典上,来自英国、印度、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王子都来向她求婚。无意间,一位老妇人走到公主身旁并递给她一个纺锤,公主接过了纺锤,被纺锤刺破了手指。老妇人这时撩开了伪装,原来她就是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她是来陷害公主的。紫丁香仙女出现了,她来保护公主奥罗拉使她不会真正死去,但公主将一直沉睡100年,直到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爱上她并亲吻她,公主才会苏醒过来。这时整个王国都沉睡过去了。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一支皇家打猎队来到森林,队伍中有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王子。休息时,王子在森林中独自徘徊,突然林中出现了奥罗拉公主的幻影,王子爱上了公主。在紫丁香仙女的帮助下,王子来到王宫,
  看到了沉睡中的公主,他被公主的美丽所吸引并亲吻了公主,公主苏醒了。邪恶仙女的阴谋破产了,爱情终究战胜了邪恶。
  奥罗拉公主与王子的婚礼在王宫里举行。宾客中有许多都是著名的童话人物:蓝鸟、大灰狼与小红帽、穿靴子的小猫、蓝胡子……,他们都向公主祝贺,并同欢共舞。
 对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B角演出成功原因分析正确的两项()

A.女B角代替女A角上场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女B角表演前应有的兴奋与基于实力之上的自信。
B.舞台上,女B角第一次与男A角合作就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是因为男A角曾经主动要求和女B角搭档。
C.女B角倔强、和敢于与导演顶撞的个性是她成功的前提,也是她恃才傲物的表现。导演的暗暗惊讶,说明具备这些特点的女B角今日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的。
D.无情的导演用“A”“B”角这道坚固城墙隔开了女B角与男A角这一对“情人”,导演一手编排的“悲剧”也促使女B角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E、女A角的善良博大、成人之美是女B角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
这篇小说以“睡美人”为题,有什么作用、效果?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本文主人公的认定,有人认为是女A角,有人认为是女B角,结合文本,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河南文物局提出确认曹操墓葬六大依据
张波
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日前,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该大墓的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做出这样的判断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摘编自东方今报网2009年12月28日)
下列关于曹操墓葬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曹操墓的位置,传说一致认为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就是确切证据,最近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传说的正确。
B.曹操墓葬长度超过60米,规模巨大,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体现了墓主人曹操“薄葬”的主张。
C.曹操墓平面为甲子形,形制为砖券墓室,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结构复杂,与曹操魏武帝的身份相符。
D.史书记载,曹操死后葬在了“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鲁潜墓志中的记载与此相同,这是专家们认定曹操墓葬位置的依据之一。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但其墓不论从总长度还是从占地面积看,都堪称规模宏大,这其实与他“薄葬”的主张并不矛盾。
B.发掘出来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等其他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C.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和石枕非常珍贵,是确定墓主身份的最确切、最直接的证据,它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D.曹操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虽然残缺不全,但都具有汉魏时期的特征,与墓主人曹操生活的年代一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所以,他临终前才留下了《遗令》,要求“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B.如果曹操墓中的石碑、石枕上没刻有“魏武王……”的铭文,其文物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变得一钱不值。
C.石牌、石枕上的铭刻称曹操为“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可见曹操生前并没有做皇帝,只是做过王、公而已。
D.目前,专家提出了确认曹操墓葬的六大依据,这六者缺一不可,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价值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
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 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内涵。
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
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