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我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一些时间发展非常迅速,读下表,分析1912-1920这段时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行业 |
1912年 |
1920年 |
发展速度(1921=100) |
平均增长率(%)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509564 |
1598074 |
313.6 |
12.1 |
|||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
2 616 |
6 675 |
255.2 |
11.0 |
||||
机制面粉业 |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
66470 |
203950 |
306.8 |
17.4 |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1 966 |
8 316 |
423.0 |
19.8
|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了()
A.中国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 B.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
C.近代中国新旧风俗杂陈 |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A.为戊戌变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
C.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 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各国的变法运动④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
C.中美关系好转 |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