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我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一些时间发展非常迅速,读下表,分析1912-1920这段时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行业 |
1912年 |
1920年 |
发展速度(1921=100) |
平均增长率(%) |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509564 |
1598074 |
313.6 |
12.1 |
|||
|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
2 616 |
6 675 |
255.2 |
11.0 |
||||
| 机制面粉业 |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
66470 |
203950 |
306.8 |
17.4 |
|||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1 966 |
8 316 |
423.0 |
19.8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三民主义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①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为中华民国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③④ |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的目的之一是
| A.避免农民革命 | B.推翻朝廷统治 | C.顺应革命形势 | D.收复台湾 |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岁月,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做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阐明东西伦理的共通性 |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
|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幅对联应该反映了哪一派的态度
| A.洋务派 | B.顽固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