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据,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白银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l,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质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束60年代初 B.60年代束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