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和平共处 | C.政治协商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
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
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
右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此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民主 | D.科学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