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
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5分)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字用得尤为精妙,试分析?
(2)下片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词后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
(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宴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5分)
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