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主要反映了
| A.沉重的徭役、兵役 | B.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 |
| C.繁苛的赋税负担 | D.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 |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
|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
|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
|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
|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
|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
|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
|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