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
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
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
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
| A.公开违背了中央精神 |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 C.充分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就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下列是对这段材料的认识,其中最准确的是
A.英 国是当时最 大的奴隶贩子 |
| 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
| C.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
| D.罪恶的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
|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
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 B.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
|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传播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
|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