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就是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个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 B.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C.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 D.办事情想问题抓主要矛盾 |
某地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模式将农村土地18.5万亩,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放下锄头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合作社的工人,农民有了“双份收入”,山野荒坡的干旱地变成了“香饽饽”。这表明()
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巩固了农村集体经济
②农村土地所有权改变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分配制度的完善
④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2014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意见稿指出,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①意味着储户在存款时必须购买相应的保险
②是有效规避存款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④将使个人和单位的所有存款得到保护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
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14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相一致的是()
A.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普遍性 |
B.“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
C.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
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看待事物要()
A.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B.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
C.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D.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