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 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
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 D.在变革中实践近代化 |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