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小题3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
B.遂而鸡豚(成,养大)故病且怠(穷困) |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
D.勖尔植(勉励)字而幼孩(写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 |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传其事以为官戒 |
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
C.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 |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如果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运用到教育少年儿童上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要关怀身体成长,又要关心思想成长,不能放任自流。 |
B.既要抓好关键环节,又要顺其自然,不要揠苗助长。 |
C.既要搞好家庭教育,又要做好学校教育,不要只重视一面。 |
D.既要教会做事,又要教会做人,不要急功近利。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凤呜驿记
苏轼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丕互居而出,次于逆旅。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日:“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pì砖)、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一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wù niè,惶惶不安)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日:“岂弟(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舍于馆人舍:住宿 |
B.太守宋公之所新也新:重新修缮 |
C.计其所历而累其勤累:劳累 |
D.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植:通“置”,安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召馆吏而问焉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B.①余闻而心善之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C.①则天下何足治欤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D.①以传舍之修②舆薪之不见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考取功名后曾几次来到驿站,驿站变化之大,令作者惊叹不已。.作者在拜会客人之后准备离开,车驾准备好了,马却回望着马厩嘶鸣,舍不得离开。 |
B.文章对扶风郡守宋,充满赞誉,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干事而不扰民。 |
C.文章用驿站前后变化之大、古今君子行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郡守宋公的业绩和高尚品德。 |
D.本文构思独特,名为驿站写记,意却不在驿站本身,实则以小见大,从驿站的变化着笔,落实到为人为官之道。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
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其能视且履
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①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②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③眇:瞎一眼。④咥(dié):咬。⑤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满足 |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迎着 |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或许 |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安闲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有物有序,发人深省。 |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
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子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教及内史恬。恬旦:“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雅:平素 |
B.愿君审计而定之审:仔细 |
C.数以不能辟地立功数:屡次 |
D.使者数趣之趣:催促 |
下列各项中都是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内在因素的一项是 ( )
①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②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
③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
④“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⑤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⑥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初,始皇尊宠蒙氏,……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这段文字是插 叙内容,对后文相关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既突出中心事件又节省笔墨。 |
B.在李斯面前,赵高以二世胡亥代表的特殊身份,为丞相李斯长远的切身利益考虑, 言辞恳切,打动了李斯,使他改变了原先的态度,诈诏立胡亥为太子。 |
C.二世袭位之后,仍然听信赵高的谗言,杀害了为泰国的国防、内政做出过重大贡献 的蒙氏兄弟,可见他受赵高蒙蔽之深而表现得昏庸之极、残暴之烈。 |
D.子婴引用历史事实规劝二世,说明杀害忠良导致亡国的道理:蒙氏权重位显,诛杀 |
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一旦被害,必然使朝中大臣和在外军队离心离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清史稿》,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扬、徐三府被水覆盖 |
B.斌策玉廷必变计估计 |
C.挈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
D.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官以正风俗为先国柱更欲为斌言 |
B.而徵收钱粮而斌属吏独无 |
C.斌察其廉谚谓其山曰“肉山” |
D.以斌严正,不得发今以道学名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
B.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
C.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香火不断,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慕贤
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②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
B.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略:丝毫 |
C.吾雅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
D.那得都无声问问:询问,问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燕王欲结于君 |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窃为大王不取也 |
D.国之存亡,系其生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