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DNA分子经过5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最初DNA分子链的DNA分子有( )
A.2个 | B.4个 | C.16个 | D.32个 |
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 | B.共生关系 | C.能量流动 | D.物质循环 |
下列实例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动物饮水 |
B.水蛭用口器刺破河蚌体表吸食血液 |
C.大猫熊主要以箭竹的嫩枝和嫩叶为食 |
D.某些水体中的鲈鱼成体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 |
下图中,A图是某同学研究碘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而得出身长变化的甲、乙两曲线,B图表示有关激素的调节机制。两图中表示蝌蚪正常发育的曲线和含碘的激素物质分别是:
A.甲、S | B.乙、S | C.甲、T | D.乙、T |
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预实验可以确定实验浓度梯度位于2ppm至6ppm之间 |
B.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ppm |
C.该实验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
D.NAA不属于植物激素 |
假设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一种植物,消费者只有一种动物。其中植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将主要影响植物的存活能力和可食程度,植物存活能力与可食程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植物基因型 |
AA |
Aa |
aa |
植物存活能力 |
强 |
弱 |
极弱 |
植物可食程度 |
高 |
低 |
极低 |
据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若干世代的生活过程中,流入动物的能量全部来自基因型是AA的植物 |
B.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是制约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因素 |
C.经过若干世代生活,可导致植物、动物的动态平衡 |
D.植物种群平衡密度不因种群内部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