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母本是_____。
(2)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色。
(3)若P皆为纯合体,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F2的基因类型有_____种,且比值为_____。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作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6分)肝细胞能将甲醛转化成甲酸从而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研究人员为验证肝脏的这种解毒功能而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设计如下(“﹡”表示还没完成的实验步骤):

组别
培养环境
肝脏小块(数目相同)
A组
含1.0 mmol·L-1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B组
含1.0 mmol·L-1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C组
不含甲醛的肝脏培养液


(1)表中实验组不需要放置肝脏小块的是组。
(2)图中曲线丙是组实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
(3)图中曲线是A组实验的结果,这说明
(4)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甲醛可诱发染色体断裂,为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新培养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细胞悬液3等份,备用。
②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培养肝脏15 min后,取三组装置中的,分别加入备用的淋巴细胞悬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分别取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对比分析。
③实验结果:添加了组中的肝脏培养液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正常。

(16分)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判断的理由是
(2)基因b由基因B突变形成,基因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条染色体。
(3)“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种;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表现为“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若再生一个“不醉猕猴” 雄性个体的概率是
(4)请你设计实验,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
①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并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Ⅱ.若子代“红脸猕猴”∶“不醉猕猴”接近于1∶1,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Ⅲ.若子代,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

(16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的功能。
(3)如果该图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激素;当血液中激素b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甲细胞分泌物质a,使人体内激素b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则激素b是,此过程体现了激素b存在着调节机制。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
(4)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导致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原因是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5)上图充分说明,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分)芦荟是一种易于栽种的植物,因其具有杀菌、美容、抗衰老和防晒等作用,颇受广大女性喜爱。请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影响芦荟生长,分析认为:首先沙尘天气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产生,其次沙尘堵塞芦荟叶气孔,影响光合作用的阶段。
(2)芦荟具有一种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O2并转化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分解释放CO2参与光合作用,如图一、二:

①芦荟气孔夜间开放,白天关闭,这有利于适应环境。
②白天芦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CO2的来源有;若某一时间突然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短时间内芦荟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是(填“增加”“基本不变”或“减少”)。 夜晚芦荟(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
(3)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芦荟幼苗的操作可归结为:
芦荟细胞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
则A过程称为,B过程称为。在此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无处不在,所以严格进行是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关键。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活性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个)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供的U形管(如图,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________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