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A.洋务人士 | B.顽固势力 |
C.维新人士 | D.革命党人 |
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严复 | B.康有为 |
C.谭嗣同 | D.孙中山 |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D.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 |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