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
|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 A.秦始皇 | B.汉武帝 | C.唐太宗 | D.宋太祖 |
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论说:“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 A.说明了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
| B.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与本身的分布状态 |
| C.与物理学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的 |
| D.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藩篱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谈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