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下表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请分析回答:
(1)若要了解甲病和乙病的发病情况,应在人群中__________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2)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
(3)假设被调查群体中患甲病的纯合子为200人,则被调查的人群中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
(4)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甲病(基因为A.a).乙病(基因为B.b)的家族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①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②如果Ⅳ6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
③如果Ⅳ6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Ⅲ1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
__________。
④现需要从第Ⅲ代个体中取样(血液.皮肤细胞.毛发等)获得乙病致病基因,提供样本的合适个体为__________。
(5)若要快速检测正常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这一方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甲表示某一反射弧示意图,下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根据图回答问题:
(1)若刺激图甲中a点,下图中可以显示其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电位变化的是
(2)图甲中①代表,③代表.
如果图甲中a位置受到损伤局部电流不能由此通过,则当1处受到外界针刺刺激时,人体(能、不能)感觉到疼痛。
(3)图乙是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其中⑨属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当兴奋传导到这里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方式是:信号转变为信号。
(4)请在图乙中标出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中的传导方向,并请解释一下为
什么在此结构中只能按照这种方向传导。
图1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图2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
(1)据图1分析:
①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__▲_。
②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风险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这是因为_ ▲_。
(2)图2中甲病为 ▲ 遗传病。假设II3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为 ▲ 遗传病。若III9与III12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 。
(3)目前已发现的人类遗传病有数千种,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 ▲ 。如果进行染色体分析,通常选用处于 ▲ (时期)的细胞,主要观察染色体的 ▲ 。
微生态活性制剂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添加剂,能改善虾体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虾体生长。有人通过实验对芽孢杆菌制剂对凡钠对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请利用所给材料用具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用具:体重相近的健康凡纳对虾200尾;无芽孢杆菌的颗粒饲料;分别添加0.5%、1.0%、3.0%和5.0%芽孢杆菌制剂的各种颗粒饲料;70cm×70cm×100cm水池若干(流水养殖,培养时间为一个月);电子天秤。
(1)课题名称:▲。
(2)实验步骤:
①将凡纳对虾随机分为▲组,每组▲尾,称取每只虾的重量后,分别置于70cm×70cm×100cm水池中,流水养殖。
②对照组每天饲喂适量的不添加芽孢杆菌制剂的颗粒饲料,实验组每天相同时间饲喂▲
颗粒饲料。
③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后,▲,记录并求出平均值。
(3)研究人员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上述实验中凡纳对虾肠道内三种消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②▲。
对胃蛋白酶来说,▲浓度的芽孢杆菌制剂最有利凡纳对虾生长和降低生产成本。
(4)芽孢杆菌进入虾肠后能够调节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保护虾肠道免受毒害,芽孢杆菌与凡纳对虾肠道内其他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 |
7 |
5 |
8 |
距地1.5米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灌木 |
15 |
4 |
2 |
土壤![]() |
48 |
35 |
1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05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氨量(mg•kg-1) |
9![]() |
4.5 |
2.3 |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松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说出两个原因)。
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实验的主要原理是▲。
(2)“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向装有新鲜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选填“先加淀粉”或“先加酸或碱”)▲,理由是▲。
(3)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在2mL蛋白质溶液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后,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均匀,溶液颜色呈蓝色,最可能原因是▲。
(4)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可以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来判断细胞分裂时期。